監測點的布置與(yu) 監測方法的確定之支護結構監測
1) 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監測
最重要的監測項目之一。每間隔5~20m設一個(ge) 監測點,每條直邊至少3~4點,關(guan) 鍵部位適當加密。可選擇以下方法進行監測:
①用銦鋼絲(si) 、鋼卷尺兩(liang) 用式位移收斂計對支護結構頂部進行收斂量測 測量精度為(wei) 0.05mm。
②用精密光學經緯儀(yi) 進行觀測視準線法。
③用銦鋼絲(si) 式伸縮計進行量測與(yu) 自動記錄係統相聯,可連續獲得水平位移曲線和位移速率曲線。
④用全站儀(yi) 進行觀測
2) 支護結構傾(qing) 斜監測
根據支護結構受力及周邊環境等因素,在關(guan) 鍵的地方設點監測
①經緯儀(yi) 觀測法
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及時在支護結構側(ce) 麵布設測點,用光學經緯儀(yi) 觀測支護結構的傾(qing) 斜。
②布設測斜管
一般情況下,基坑每邊設1~3點,測斜管深度應不小於(yu) 支護結構入土深度,采用高精度測斜儀(yi) 定期進行監測,以掌握支護結構在各開挖施工階段的傾(qing) 斜變化情況,及時提供支護結構不同深度的水平位移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及分析計算結果。
3) 支護結構沉降觀測
可按常規方法用DSI型精密水準儀(yi) 對支護結構的關(guan) 鍵部位進行沉降觀測。立柱樁沉降監測點直接布置在立柱樁上方的支撐麵上。每根立柱樁的沉降量、位移量均需測量,特別對基坑中多個(ge) 支撐交匯,受力複雜處的立柱應做為(wei) 重點測點,對其變形與(yu) 應力進行配套量測。
4) 支護結構應力監測
選擇設計荷載較大或相對危險部位的支護樁(牆),用鋼筋應力計對樁(牆)身鋼筋和地圈梁(帽梁)、腰梁鋼筋中較大應力斷麵處的應力進行監測,防止支護結構的結構性破壞。支護樁(牆)彎矩測點應選擇基坑每側(ce) 中心處布置,深度方向測點間距一般以2.0m~5.0m為(wei) 宜。
5) 支撐結構受力監測
選擇受力較大部位的土層錨杆或內(nei) 支撐進行監測。
①錨杆拉力監測
施工中用錨杆測力計或預先埋設於(yu) 錨筋上的鋼筋應力計監測錨杆的實際承受力。
②鋼管內(nei) 支撐壓力監測
對鋼管內(nei) 支撐,可用應力傳(chuan) 感器或應變計等監測其受力。
③鋼筋混凝土內(nei) 支撐
鋼筋混凝土內(nei) 支撐,可預埋鋼筋應力計或混凝土應變計來監測內(nei) 支撐受力。支撐軸力測點需設置在主撐跨中部位,每層支撐都應選幾個(ge) 有代表性的截麵進行測量。對重要支撐宜配套測其在支點處的彎矩,以及兩(liang) 端和中部的沉降及位移。
6) 基坑開挖前應進行支護結構完整性檢測
可用低應變動測法檢測支護樁樁身是否斷裂、嚴(yan) 重縮頸、嚴(yan) 重離析和夾泥等,並判定缺陷在樁中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