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程質量檢測的地基基礎的檢測可分為(wei) 地基檢測和基礎檢測。
地基檢測包括地基土層的分布及其均勻性,軟弱下臥層、特殊土及溝、塘、古河道、墓穴、孤石、防空洞等的檢測;地基土的物理力學性能與(yu) 地下水的水位及其腐蝕性的檢測;砂土及粉土的液化性質、軟土的震陷性質以及場地穩定性的檢測等。地基的檢測方法可以分為(wei) 三類:①鑽探、坑探、槽探或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②原狀土室內(nei) 物理力學性能試驗;③原位試驗。
基礎檢測包括基礎類型、材料、尺寸及埋置深度;基礎開裂、腐蝕或損壞程度;基礎材料的強度等級;基礎的傾(qing) 斜、彎曲、扭曲等情況;樁基礎的入土深度、持力層情況和樁身質量等。基礎的檢測一般采用局部開挖的方法。
幾種常見的地基加固質量效果的檢測方法
一、換填墊層法
(1)環刀法
在相同的施工條件下,可在砂石、碎石、卵石或礫石等墊層中設置純砂點,采用容積不小於(yu) 200cm3的環刀壓入每層2/3的深度處取樣,檢測其幹密度。通常取樣前應刮去測點表麵30~50cm厚的鬆砂,其中環刀內(nei) 砂樣應不包含尺寸大於(yu) 10mm的泥團和砂石。
(2)貫入測定法
采用貫入測定法時一般先刮去墊層表麵30~50mm厚的砂,再根據鋼筋的貫入度大小定性墊層質量,並進行相關(guan) 性試驗確定貫入度。通常可采用直徑為(wei) 20mm且長1.25m的平頭鋼筋,將其自700mm高處自由落下,(葉工:18907952111)以不大於(yu) 該砂控製幹密度測定值的貫入度為(wei) 合格。
此外,還應滿足以下要求:(1)檢測點間距應小於(yu) 4m;(2)檢測大基坑時,每50~100㎡應不少於(yu) 1個(ge) 監測點;(3)檢測基槽時,每10~20m應不少於(yu) 1個(ge) 點;(4)每個(ge) 單獨柱基應不少於(yu) 1個(ge) 點。
二、強夯法
強夯施工結束後應間隔一定時間再對地基加固質量進行檢測,通常包括室內(nei) 土工試驗和原位測試。其中,碎石土和砂土地基間隔時間應取1~2周;低飽和度的粉土和粘性土地基應取3~4周。
(1)室內(nei) 土工試驗。主要通過夯擊前、後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的變化判斷其加固質量效果,通常包括抗剪強度指標、重度、孔隙比、含水量及壓縮模量等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2)現場試驗。一般包括動力觸探試驗、靜力觸探試驗、十字板試驗、載荷試驗、波速試驗、旁壓儀(yi) 試驗及偏鏟側(ce) 脹試驗等。
此外,檢測點位置可分別布置在夯坑內(nei) 、夯坑外及夯擊區邊緣,應根據場地複雜程度和建築物的重要性確定檢測點數量。其中,對簡單場地上的一般建築物,每個(ge) 建築物地基的檢測點不應少於(yu) 3處;對複雜場地或重要建築物地基應增加檢測點數。通常檢測深度不應小於(yu) 設計處理的深度。
三、預壓法
預壓法一般包括堆載-預壓或真空-預壓法,檢測時應在預壓區內(nei) 選擇有代表性地點預留孔位,進行不同深度的十字板抗剪強度試驗和取土進行室內(nei) 試驗,並根據鹽酸地基的抗滑穩定性判別地基加固質量效果。其中,采用堆載-預壓法時,應在堆載不同階段進行試驗;采用真空-預壓法時,應在抽真空結束後進行試驗。
通常應在預壓期間整理變形與(yu) 時間、孔隙水壓力與(yu) 時間等關(guan) 係曲線,並推算地基的最終固結變形量、不同時間的固結度和相應的變形量,以此為(wei) 依據進行分析,從(cong) 而確定卸載時間。
此外,對於(yu) 真空-預壓加固法,除應進行地基變形和孔隙水壓力檢測外,還應檢測膜下真空度和不同砂井深度的真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