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檢驗的定義(yi)
檢驗就是對產(chan) 品或服務的一種或多種特性進行測量、檢查、試驗、計量,並將這些特性與(yu) 規定的要求進行比較以確定其符合性的活動。美國質量專(zhuan) 家朱蘭(lan) 對“質量檢驗”一詞作了更簡明的定義(yi) :所謂檢驗,就是這樣的業(ye) 務活動,決(jue) 定產(chan) 品是否在下道工序使用時適合要求,或是在出廠檢驗場合,決(jue) 定能否向消費者提供。
二、 關(guan) 於(yu) 檢驗的理解
在工業(ye) 生產(chan) 的早期,生產(chan) 和檢驗本是合二為(wei) 一的,生產(chan) 者也就是檢驗者。後來由於(yu) 生產(chan) 的發展,勞動專(zhuan) 業(ye) 分工的細化,檢驗才從(cong) 生產(chan) 加工中分離出來,成為(wei) 一個(ge) 獨立的工種,但檢驗仍然是加工製造的補充。生產(chan) 和檢驗是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檢驗是生產(chan) 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特別是現代企業(ye) 的流水線和自動線生產(chan) 中,檢驗本身就是工藝鏈中一個(ge) 組成工序,沒有檢驗,生產(chan) 過程就無法進行。
從(cong) 質量管理發展過程來看,最早的階段就是質量檢驗階段。質量檢驗曾是保證產(chan) 品質量的主要手段,統計質量管理和全麵質量管理都是在質量檢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這樣認為(wei) ,質量檢驗是全麵質量管理的“根”,“根”深才能葉茂,如果這個(ge) “根”不紮實,全麵質量管理這棵樹的基礎就不會(hui) 鞏固。在我國進一步推行全麵質量管理和實施ISO9000 係列國際標準時,特別是進行企業(ye) 機構改革時,決(jue) 不能削弱質量檢驗工作和取消質量檢驗機構。相反,必須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這項工作,要更有效地發揮檢驗工作的作用。
現代工業(ye) 生產(chan) 是一個(ge) 極其複雜的過程,由於(yu) 主、客觀因素的影響, 特別是客觀存在的隨機波動,要防止不合格品的產(chan) 生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就存在質量檢驗的必要性。很難設想,存在一個(ge) 所謂理想的生產(chan) 係統,它根本不會(hui) 產(chan) 生不合格品,則質量檢驗及其相應的機構就可統統撤消,實際上這種理想式生產(chan) 係統是不存在的。
為(wei) 了正確認識企業(ye) 的質量檢驗,還必須澄清三個(ge) 容易混淆的觀念:
一個(ge) 是認為(wei) 產(chan) 品質量是由設計和製造來決(jue) 定的,而不是檢驗出來的,因而對檢驗工作不予重視,甚至有所放鬆。這種觀念顯然是不全麵的。誠然,產(chan) 品質量同設計和製造十分密切,但質量的最終形成,決(jue) 不限於(yu) 設計和製造這兩(liang) 個(ge) 環節,正如美國著名質量專(zhuan) 家J.M.朱蘭(lan) 所說,它是符合“質量螺旋”上升規律的,決(jue) 定於(yu) 企業(ye) 所有部門,其中包括質量檢驗部門的質量職能,何況檢驗本身也是屬於(yu) 製造的範疇;
二是認為(wei) 全麵質量管理,強調從(cong) 把關(guan) 轉到預防為(wei) 主,要求把不合格品消滅在發生之前,而檢驗隻不過是事後把關(guan) ,因此有些企業(ye) 認為(wei) 檢驗是可有可無的,或者僅(jin) 僅(jin) 是一種輔助手段。這種看法同樣也是錯誤的,容易使人們(men) 的思想產(chan) 生混亂(luan) ,實質上這是如何認識“預防”與(yu) “把關(guan) ” 的關(guan) 係問題。預防為(wei) 主是就質量管理的指導思想而言的,也是相對於(yu) 單純的事後把關(guan) 來說的。
因為(wei) 單純的事後把關(guan) ,隻能發現和剔除不合格品,而不合格品即使被發現,其損失已經造成。因此,預防為(wei) 主的思想是完全正確的。事實上國內(nei) 外許多企業(ye) 都把“預防為(wei) 主、一次成功”作為(wei) 質量管理的重要原則。預防為(wei) 主與(yu) 檢驗把關(guan) ,決(jue) 不是對立和矛盾的,它們(men) 是相輔相成、相互結合的,它們(men) 的目標和對象也是各不相同的,“預防”是針對正在生產(chan) 或尚未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而言的,“把關(guan) ”通常是針對已經生產(chan) 出來的產(chan) 品來說的,前者應力求通過預防,使生產(chan) 出來的產(chan) 品百分之百是合格品,避免或減少發生損失;而後者則是應該通過檢驗,嚴(yan) 格把關(guan) ,不使一個(ge) 不合格品流到下道工序或用戶手中,所以預防和把關(guan) 在生產(chan) 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應以預防為(wei) 主。
三、質量檢驗的基本職能
概括起來,檢驗包括以下四項具體(ti) 工作:
(1)度量:包括測量與(yu) 測試,可借助一般量具,或使用機械、電子測量儀(yi) 器
(2)比較:把度量結果與(yu) 質量標準進行對比,確定質量是否符合要求
(3)判斷:根據比較結果,判定被檢產(chan) 品是否合格,或一批產(chan) 品是否符合規定的質量標準
(4)處理:對單件產(chan) 品決(jue) 定是否可以轉到下道工序或產(chan) 品是否準予出廠;對批量產(chan) 品決(jue) 定是接收還是拒收,或重新進行全檢和篩選 為(wei) 此,質量檢驗必須具備下述條件:
一,要有一支足夠數量的合乎要求的檢驗人員隊伍;
二,要有可靠和完善的檢測手段;
三,要有一套作為(wei) 依據而又明確的檢驗標準;
四,要有一套科學而嚴(yan) 格的檢驗管理製度
哈爾濱工程質量檢測公司介紹工程質量檢測發展的幾個(ge) 特點
1.質量監督檢測體(ti) 係健全和完善
近20年來,隨著全國工程質量監督製度的建立,工程質量監督檢測體(ti) 係和網絡已相應健全和完善。各對外檢測機構取得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資質認可和技術監督主管部門的計量認證。部分權威和骨幹檢測(校準)機構還通過了國家認可委的國家實驗室認可或檢查機構認可。通過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質量監督機構嚴(yan) 格管理,以資質認可、計量認證、日常動態管理以及年終考核評優(you) 等工作方式,不斷提升檢測機構的綜合技術力量和社會(hui) 誠信度。
2.檢測領域向綜合型多元化發展
工程質量檢測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在原施工企業(ye) 內(nei) 部質量控製的試驗室基礎上,經質量監督部門不斷努力,逐步發展成為(wei) 獨立、公正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領域由單一的工程材料檢測,不斷拓展為(wei) 工程材料見證檢測、地基基礎工程檢測、砼結構及鋼結構檢測、建築工程沉降檢測、建築幕牆門窗檢測、室內(nei) 環境檢測、建築智能檢測、建築節能檢測等諸多領域,實現了對施工全過程質量監督的檢測控製。
3.檢測成為(wei) 質量監督的技術支撐
隨著建築技術的發展,建築工程的規模、複雜程度的提高,需要運用現代化的檢測技術手段對工程質量進行準確、科學的分析和判斷。質量監督也由原先較為(wei) 落後的“一把尺子、一把榔頭”,發展成通過先進的設備和儀(yi) 器進行多視角、多領域的質量檢測。在工程實體(ti) 監督、住宅施工質量抽檢和優(you) 質工程評選中,通過現場檢測手段,以實測數據為(wei) 依據,準確地評判工程質量的真實水平。質量監督的手段更為(wei) 靈活化、科學化、全麵化。
4.檢測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質量監督與(yu) 質量檢測聯手、聯網,強化了工程質量監督力度。通過質量檢測不合格信息統計和速報製度,一旦發現影響結構安全的不合格混凝土試塊、鋼筋、焊接件等,通過計算機網絡迅速傳(chuan) 遞到質監站及時處理,杜絕不合格材料進入工地現場。安徽省建院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不少地區還推行檢測數據自動登錄,建立和完善計算機局域網管理,個(ge) 別地區還實現了行業(ye) 城域網管理。檢測已成為(wei) 工程質量監督的“忠誠衛士”。
5.質量檢測正納入誠信體(ti) 係建設
檢測工作的本質和其服務的特性,決(jue) 定了檢測機構必須以誠信作為(wei) 安身立命之本和拓展業(ye) 務之源。建立質量檢測的誠信機製一直是政府質量監督部門的重點工作。不少地區質監部門通過建立檢測行業(ye) 信用檔案製度,製定行業(ye) 誠信公約,開展行業(ye) 評優(you) , 實現行規、 道德和價(jia) 值取向的互動,形成“一處失信、處處製約;處處守信、事事方便”的健康局麵。